当地时间12月19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议员联袂提交了一份名为《美国船舶法案》(SHIPS for America Act)的提案,试图在全球航运格局中为美方打开一条更具竞争力的通道。此案若正式通过生效,将为美国import and export体系带来广泛改革,核心是设定一套时间分级制度,要求美国进口商在未来15年内逐步提高使用美国籍船舶运输从中国进口货物的比例。
根据该法案,第一阶段从生效后第五年起,对从中国进口的货物,1%必须由悬挂美国国旗的船舶运输;之后每年增加1%,直至生效第14年达到10%。进口商如未达标会面临罚款,其金额的计算方式是以美国旗船只和外国船只的运费差额为基准。这意味着货主或货代必须计划在未来十多年内逐步将更多货运业务转移到美国籍船队上,否则需要负担更高的费用和潜在法律风险。议案背后的考虑是“推动美国经济发展,挑战中国在Maritime Transportation领域的主导地位”。数据显示,在国际海运贸易中,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目前仅有80艘,而悬挂中国国旗的船只已多达5500艘。如此悬殊对比正是此次法案倡导者强调的美国航运短板。
该提案还规定,美国政府的一切货物,今后须100%使用美国国旗船舶承运,而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的比例是50%。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港口若出现船舶排队的情况,美国旗船舶在等候泊位时可优先于任何外国船舶,这被视为一道政策倾斜举措,用以保障美国籍船队获得更大竞争优势。与此同时,美国国会期望借此提振本土造船工业和船员培训,让更多船只在美国本土建造,并搭载美国船员,使整个供应链环节从造船到使用都与本土经济紧密绑定。
为实现法案目标,《美国船舶法案》提出了一个战略商用船队计划,力图在十年之内,把美国国旗悬挂的国际船队规模提升至250艘。这些商船由商业运营、美国船员驾驶,同时在国内进行建造。简言之,若法案通过,美国政界希望此举能培育一个自主可控、高度本土化的航运体系,让美国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不再完全依赖外籍船队。法案提出者强调,这对美国从供应链安全到经济收益都会带来巨大好处,比如减少对外国运力的依赖,增强美国在关键时刻自主调度船只的能力。
不过,对于国际航运和物流业而言,该法案若通过,势必引起连锁反应。业界普遍关切,美国本土造船行业尚未具备足够产能和成熟技术来短期内建造并运营大规模商船舰队,若在一段时间内无法满足新增需求,可能导致美国进出口物流的成本大幅上升,继而传导到货物终端价格。此外,中国作为美国众多消费品和原材料的重要来源地,如果在运输环节面临更严苛限制,进口商的运营策略或将出现大范围调整,而这些额外成本是否会转嫁给消费者也成为未知数。
从美国对外经贸角度看,此法案无疑意图强化美国在海运贸易中的话语权。但与此同时,也可能引起国际贸易伙伴对“贸易保护主义”手法的质疑,并触发争端。鉴于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各项双边、多边协议对航运与贸易往往有相关规定,美国此举或许会面临来自其他国家和相关国际机构的挑战。若各国纷纷效仿,全球海运格局乃至相关贸易条款也将迎来新一轮博弈。
当前,这项名为《美国船舶法案》的议案仍需在国会经历漫长流程,尚未最终落地。无论其结局如何,都表明美国高层正寻求以立法形式把航运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并借由港口优先权、运费补贴和船舶制造等多维度政策,重塑全球贸易规则中属于美国的一席之地。倘若法案终能闯关成功,国际货运公司、进出口商与国内外造船厂都将面临深远影响。对foreign trade企业来说,需要密切跟踪相关立法进展,提前思考运输路线与成本结构的调整方案,为可能发生的航运政策大变局做好应对准备。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23007705号-2PSB Record: Shanghai No.31011502009912